大手牽小手

探勘瑪鍊溪

有一個老師,
相信最能夠吸引孩子的,
不是網咖、電動玩具、漫畫與電視,
而是「大自然」。
於是,他開一門課,
帶著學生去爬山、涉水、看鳥、抓蟲、捕魚、採石頭…
考試的題目就是在水中擺隻蟲,
讓學生敘述蟲的名字與生活習性。
學期結束後,
學生卻仍不肯結束課程,
經常來問:「老師什麼時候還要出去走一走?」


分水嶺的地形
在臺北盆地的東北邊,有一座海拔六百五十五公尺高的小山,名叫「內雙溪山」,這座山非常有意思,剛好是兩條溪流的分水嶺,流向西邊的水稱為「內雙溪」,流向東邊的水則稱為「瑪鍊溪」。學生們在地理課本或自然課本上讀過許多次的「分水嶺」,卻不見得親眼目睹過分水嶺。

瑪鍊溪的流況


分水嶺經常是在高處,沿著低處而來的氣流因為受阻,會向上升高,使得氣流的體積膨脹,於是溫度就會下降,產生雲霧。雲霧匯集,潮濕時會常下雨,所以,分水嶺是個氣候多變的地方,特殊的生物群落能在這裡適應生存。

租一輛遊覽車,就可以帶著全班走。學生的科系五花八門,有學植物的、動物的、地理的、工程的與科學學系的。這些孩子們一旦出野外,嘰哩呱啦的討論不完。背景愈不同的孩子愈好帶,我只負責上車、下車、點名與找廁所。在課堂上我扮演老師的角色,在野外扮演保母的角色。

崁腳斷層
車子經過故宮博物院,沿著內雙溪,接上「汐萬公路」,就可以上內雙溪山的分水嶺。嶺上果然多霧氣,在山嶺的凹處稱為「風櫃嘴」,冬天東北季風沿著瑪鍊溪吹上來時,到這缺口正是風力強勁之處。

前方不遠的地方是「崁腳」。「崁」是下陷的地形,這裡有條斷層,稱為「崁腳斷層」,瑪鍊溪就流在這條斷層帶上。沿路有採礦的地區,所採剩的砂石,就堆在山坡的平緩處,不過,下雨的時候,雨水會把這些砂石沖入瑪鍊溪,這是危險的事。

石蛾的幫助
我們在「溪底」下車,「溪底」是瑪鍊溪的源頭。當地的居民告訴我:「以前的瑪鍊溪溪水很深,水溫較低,有些地區還有深潭,裡面則有粗大的鱸鰻。不過,山區採礦之後,溪水變得很淺,深潭少了,鱸鰻就很少看到。」我帶著學生由路邊慢慢走到溪邊,沿途看到幾處湧泉,自山坡冒出,流到地面形成水灘,再繼續往地勢更低的地方流。瑪鍊溪的溪流就是由這些涓涓細流所匯積而成的,難怪溪流的保護,都應該由水源之處的山坡地開始。如果下大雨時,雨水落到地面後,沒有機會滲到地面下,反而在地面上形成逕流,直沖而下,而且夾著山坡上的石頭,那麼就會形成了土石流。

山上的住戶



瑪鍊溪溪水的水質仍佳,水中的石蛾很多,背著許多小石黏聚成的外殼,四處爬動,非常可愛。牠們可能不知道,牠們的生存,能讓溪流中許多直徑小於一公分的小石子留下,而不致於被水流沖走。溪中石頭的大小愈不同,水流的變化就愈大,愈能有多樣性的生物存在。

也許這些見識與現場的探勘,會使學生更知道:溪流保護,不只是水土保持的工程,而是珍惜溪流中的每個生命,即使是一隻小小的石蛾,也能夠留住溪流中的幾顆石頭。
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