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手牽小手

雪鴴的避難所


雪鴴(ㄏㄤˊ)的體型像麻雀,膽子也很小,在一兩百公尺外看到我時,就都停下來,打量著我。我把自己裝成一根綠色的木頭,站在地上,保持靜止,連呼吸都不敢太明顯,但是牠們還是與我保持距離。我稍微動一下,牠們就「吱吱」幾聲,成群走開,彷彿在提醒我,要觀察,就換支高倍數的望遠鏡頭吧!

←雪鴴(Photos by Mike Baird 取自http://digitalchocolate.org/images/10-28-05-plovers-etc/index.htm

←雪鴴

對人敏感的鳥,對環境也常有高度的要求。由於這種鳥的羽毛雪白,所以稱為雪鴴。雪鴴每年都選擇相同的地點築巢,這個地點一定是平坦、寬闊、砂質、乾燥的鹽分地,而且旁邊還要有海水。每多一個條件,牠們能夠選擇築巢的地方也就更少、更有限。

容易受驚的鳥
雪鴴一次只生兩到三顆蛋,生完後的一個月內,由母鳥與公鳥輪流孵蛋。鶵鳥出殼後,有七個月的時間仍然需要公、母鳥來餵食。這種鳥非常容易受到驚嚇,只要發現鳥巢附近有外來的干擾,像是工廠的噪音、海邊砂灘的開發、土地的耕種、馬路上的車聲,親鳥就會立刻飛走,放棄巢裡的蛋或鶵鳥。棲地環境的破壞,成為雪鴴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。

近代,雪鴴在北美西海岸的數目已經不到一千隻,是屬於瀕臨絕種的鳥類。一九八四年,加州政府在加州沿海的卡斯托維爾(Castroville),建造了雪鴴的棲息地。我來這裡的目的,就是為了探勘這個人工棲地。

←雪鴴的棲地

棲地的建造
在停車場停好車後,我還要走一段路才能抵達雪鴴保護區。路是碎石子鋪成的,兩旁都是淺水的沼澤地,幾隻綠頭鴨在水面上看我一眼,就放心的轉頭游去,倒是較遠處的一隻蒼鷺,一直看著我,我將腳步放慢,腳聲放輕,以免打擾牠們。我知道這片沼澤區,是道路與雪鴴棲地間的緩衝區。

←雪鴴保護區的小徑

←雪鴴避難所的告示牌

雪鴴的棲地是一塊長方形的地方,面積大約二點五公頃,邊坡的斜率約三比一,這種陡坡能防止地面的捕食性動物進入。此外,邊坡傾斜有三公尺深,形成一個大型的土坑。這種向下開挖的平坦旱地,是為了要吸引喜好在乾燥的鹽分地上築巢的鳥類前來棲息,這種工程的名稱叫做「窪地(playas)建造法」,是一九八○年代,由美國喜好生態的工程師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工法。

我彎腰摸摸窪地上的土壤,土質非常的細,大部分是黏土,土面上還有一層白色的鹽漬,這是地下水中的鹽分,藉著毛細管的作用,上升到地表面,經過蒸發後所留下來的。雪鴴就喜愛在這種白色的鹽漬地築巢活動,這種偏好,真是特別。

鹽鹼地的居所
在棲地的四邊,只有一邊的泥土路面開放單人通行,另外三邊都掛上「禁止進入」的告示牌,而且有金屬網擋住去路,上百隻的雪鴴就在那裡棲息。棲地的高處長了一大片耐鹽分的草類(Pickleweed),這種耐鹽分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能吸引昆蟲,而這些昆蟲又成為雪鴴的食物。當冬天昆蟲較少時,雪鴴則轉而覓食鹽草的種子。雪鴴、昆蟲與植物存在微妙的互動與平衡,是大自然奇妙又有趣的地方。

←耐鹽分的草類

我看這裡已是雪鴴良好的棲地,也許在這裡所看、所學的,有一天可以幫助台灣大地上的稀有鳥類。我帶著孩子靜靜的離開,願雪鴴繁殖得更多。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