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教育

人文素養的培育與啟發


「教育是一盞燈,讓老師與學生一起去看事情,學生如果看得對,老師就會快樂些。」~南丁格爾

  在十七世紀的中期,愛爾蘭有一個醫生名叫布朗尼(Thomas Browne, 1605-1682),他每天夜裡巡視完病房之後,就搬張椅子,坐在病榻旁,而後自口袋裡掏出一張紙,在病人旁邊朗誦,附近的病人也側耳而聽,那不是病人的病危通知書,也不是勞健保給付的最新規定,而是他給「病人的一封信」,內容感人,用詞優美,一方面安慰病人的憂傷,一方面鼓勵病人有盼望。

  信唸完了以後,他環視周遭,等待回應,例如有一次一個三十五歲的肺結核病人問道:「醫生啊,你覺不覺得我這樣離開世界,未免有點早?」布朗尼聽了,站起身來,慢慢地走了,他沒有回答。隔天,他又忙於醫務工作,晚上,他又回來了,一樣的動作,相似的紙張,他靜靜的讀到:「早逝如同一條湍流的小河,不等夕陽餘映水面,就直接奔向光輝的太陽…,在那交託處的箇中滋味,是多少健康之人永遠品嚐不到的。」

  布朗尼醫生曾經研究雞蛋的胚胎結構,在科學史上被稱為「第一個胚胎學家」,但是他影響後世的是他在夜裡為病人朗誦的信件,日後結集成為「給朋友的一封信」(A Letter to a Friend),布朗尼為什麼這麼作?他說,他期待存摺裡最多的不是錢,而是愛。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