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>大學科系

國際企業系的由來—跨越國界疆籬的高手

國際企業是經濟學領域裡,最迷人、最具挑戰的分支之一。國際間進行貿易需要考慮的因素,比在單一國家內進行商業流動複雜,不止是經濟方面的思考,還有政治的問題、文化的差異、語言的代溝、生活水平的差異、商業協定缺乏保障、資訊的不明、專利的保障不足、環境保護不同的要求、物流阻礙等,要將因素量化成可用的資訊,轉換成學術性理論,以作成正確的抉擇,非常不容易。國際貿易幾乎專屬於鐵路、電氣、礦業民生等基本工業的公司。1910年代後,在二十世紀前,交通方便促進物流的運輸,國際組織興起增加不同國家的意見交流,石油、資訊、食品、汽車等成許多國家共同的需求,跨國公司不斷的興起,更需要跨國貿易人才的培育。國際企業學系(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)因此而滋生,且成為亮眼的科系。

在歷史上,強盛的國家總想要用武力戰爭擴大疆土,佔領別的國家,搶奪別人的資源,廣拓殖民地,以弱國的生產供為自己的享受,以弱國的自然資源,供給自己來運用。國際企業學是取代國與國戰爭的方式,並期待以公平、合理、合乎公義與倫理的方式幫助他國,共享自然資源,提高生活水平,與世界和平的維護。所以國際企業學系是給頭腦清楚、眼界開闊、勇於冒險、心懷慈愛、樂意與人分享的學生,設立的科系。這也是「國際貿易學之父」彼加洛第(Francesco Balducci Pegolotti)的理想。

彼加洛第是義大利人,1340年,他將一生的所學寫出「貿易實務」(Pratica della mercatura),這是第一本國際貿易的課本。他在書中寫道:「這是我不斷的學習,尋找貿易的法則。使我成為一個可被他人信靠的人,與我作生意是安全的事。」義大利本來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,隨著羅馬帝國的淪亡也歸敗落,位於地中海畔的城市大部份成荒廢之城。十字軍東征,義大利成必經之路,在十二世紀開始復興,十三世紀已成為歐洲、小亞細亞、北非貿易的轉運中心。再加上,當時正值中國的元朝,蒙古人開始開放中國的港口與歐洲貿易。義大利人馬可波羅(Marco Polo,1254-1324)自中國返回,更點燃義大利商人,前往中國貿易的熱情,貿易是「引往中國的道路」(The Road to Cathay),成為流行的口號。當時的歐洲人稱中國為Cathay,到十七世紀初期,耶穌會的修士利瑪竇(Matteo Ricci,1552-1610)才將中國改稱為China。

當時中國的蠶絲、薑、瓷器等成為歐洲諸國國王與貴族的時尚。彼加洛第年輕就學作生意,有次他到埃及採購橄欖油,他發現中東最純的與最劣等的橄欖油,外觀幾乎一樣,瓶裝也沒有什麼不同,價格卻差許多倍,一不小心就落入陷阱。他寫道:「瞭解國外的資訊,才能判斷產品的優劣,訂定合理的價格。」不久,他又自中東進口銅礦,進口後又發現銅礦有許多滲雜。這些經驗使他愈來愈精明,並定意瞭解這些陷阱所在,並尋求解決之道。

1310年,他已在倫敦、賽普路斯、開羅等地成立許多海外分公司,以後三十年,他以極大的耐心與細心,記錄各國的度量衡、貨幣對應的比率,各地航運的途徑,各國官職大小的對比,運輸的風險等。他寫道:「貿易採購時,買到較便宜的價格,可能是對方初見面一時的慷慨,不能當成真正的價格。有些便宜的貨物,是君王強迫奴隸生產,所以沒有成本,這也不是真正的合理的價格。有些價格較昂貴,是運搬過程有軍隊隨行護送,能減少貨品損失的風險…。海外貿易的合理價格,像是開花的玫瑰,有時花朵剛開花苞很小,有時大朵盛開,有時凋零將萎,有時根本連花在那裡都找不到,到處亂撥只會釘的滿手是刺。」

價格如此多變,如何定出合理的價格與利潤?他首先提出,定價格前,儘量收集該國不同地區、不同時期的價格,表列後,揚棄一些政治不穩定時期的數據,並且分析價格背後的成因,以瞭解價格變動的因素,平均值代表合理的價格。末了,他寫道:「我一生所學,是場白白的恩典(free gift)。雙方有開廣的心胸才能長期建立貿易的關係,在雙方坦白的基礎上,才有值得信任的貿易」。

彼加洛第也注意到國際貿易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,在自己的跨國航運的船隊上,訂明禁止運輸「奴隸」、「毒品」,並注意海外貨物的「乾淨」。數次,他寧願中斷與若干國家的貿易,也不願進行人口販售。他認為在錯誤的貿易上,絕對不會有互信的貿易關係。

隨著貿易的船隊,彼加洛第的海外公司,開設到比利時、荷蘭、丹麥、瑞典等地,貿易給當地居民帶來觀念的改變,使這些多與外界接觸,開拓眼界向外學習。國家面積不大,也能逐漸地以海外貿易,影響其他國家。彼加洛第生平的詳細資料沒有留下,在十四世紀後期,他開設的公司,因後人經營不善也倒閉了,但是他所寫「貿易實務」,不同的年代,不斷再刷,影響直到如今。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