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>大學科系

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的源起-與荊棘合作

  自長期以來,在人類的心目中,生長在田間的荊棘是令人討厭的植物。這些植物有數千種之多,有些是草本,有些是灌木,有些是一年生,有些是多年生。荊棘植株營養份很低,人類很難取用,植株上有刺,家畜不愛食用,長相也不討喜,少有園藝景觀用途,卻長年與作物爭奪生長空間,光照、水份與營養份。荊棘似乎存心與人作對,被清除了又再生長,年年總是除不盡。浪費人許多的體力,是眾人心目中的「害草」。

  杜爾(Jethro Tull,1674-1740)卻認為荊棘的存也在有其目的,能減少土壤沖蝕,保持地利,更在指示人智慧管理土壤,促進生產的方向。長期使用土壤必須與荊棘合作,讓淺根的荊棘長在表土,讓作物的根延長到深處,各有其生長空間,各有其生長的好處。杜爾稱:「作物的根毛好像是作物的嘴巴,如果能夠生長到土壤深層,將更能得到土壤的餵養,使生長所需的水份與營養份,更接近嘴部。」只是土壤愈深,土壤的結構愈緊密,作物的根毛難以穿透。杜爾認為幫助作物根系生長,需要將土壤深耕(deep cultivation)。以前的人都是淺耕10-20公分,以致作物生長必須與淺根生長的荊棘競爭,他認為深耕到80-100公分,才能避開競爭。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到深耕土壤的人。

  杜爾本來是個律師,1695年他自「格雷學院」(Gray inn)畢業,擔任法庭辯論的工作。不久,他與史蜜斯(Susanna Smith)小姐結婚,後來他們有五個孩子。杜爾能清楚的分析案情,擁有銳利的辯才,讓他在律師業間逐漸成名,法庭工作也帶來穩定的收入。但是,有一件事上卻深深地困擾他。他經常替欠債的農民上法庭,他不明白農民已經努力工作,為何仍是貧窮?許多農民向他抱怨:「土地最無情,對人的耕作沒有反應,無論多麼努力,作物的產量還是不太會增加。此外荊棘是最大的敵人,我們所施的養份,所灌的水份,都被荊棘搶走,荊棘並且長的比作物還快。」他問:「農民是不是不會耕種,才會導致如此?」農民說:「你來種就知道。」

  1699年,他改當農夫,種了半年幾無收成。既然英國的農民也沒有改善之道,他決定到其他國家遊學,學習有效耕種的方法。他到了法國才找到解決問題的曙光。法國有個古老的種植經驗,農夫在種植葡萄樹時,先挖到地土下一公尺的深度,再去施肥與種植,這種葡萄樹可以三百年持續結果子,期間不用再施肥,不用除草,其果子產量也不減少。原來一次深耕產生的果效,抵得三百年不斷地淺耕操作。

  他發現深耕到一公尺,是不用與荊棘對抗的關鍵,但是法國的農夫要局部深耕,已經要耗費很大的力量,若要將整個田區都深耕,需要更大的力量。杜爾認為設計新式的深耕耙,並用幾匹馬排成一列,拖那巨大、沉重的耕耙,就可以達成任務。

  1701年他在英國西南方的波克曼(Berkshire)郡,買下大片的土地,成立普世第一座深耕實驗農場,名叫「旺盛農莊」(Prosperous Farm)。他用一部份的土地作為養馬的農舍,一部份的土地作為機具的研發製造場,一部份的土地作為作物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生長觀察實驗室,剩下的土地才作為生產之用。世界上哪有這種農莊?一個人怎能同時完成這麼多事?他卻認為深耕後省下的時間,可以讓他管理更大的土地,做更多的事。週遭的居民還是認為杜爾律師瘋了,學法律的怎能懂耕種呢?以後十年,杜爾在實驗與研發上,花了大部份的時間。旺盛農莊的作物生產很少,更是成為當地的笑談。

  但是,杜爾相信一定有讓貧瘠的土壤變肥沃,與減少人工除草的方法。他寫道:「土壤是人與大自然最多接觸的所在,土壤的生產量力決定人類糧食的多寡,人類經常想用更多的勞力,去兌換土壤的生產力。這種想法使人終生勞苦,土壤生產也改善不多,以致土壤被視為頑固,荊棘被視為不可被改變的咒詛。我期待一生對這問題保持『神聖性的好奇』(Divine curiosity),將翻耕土壤與草類當成研究的對象,以瞭解取代對抗,以改善取代咒罵。」

  1711年,他工作太辛苦而生病,舉家搬到義大利,他本來想病癒後,在那裡重新執業。結果,他難忘神聖性的好奇。1714年他又回到農莊,重新經營,他的妻子與孩子也支持他。又是十年的失敗,但是經過一再的改良,他已製造出適合深耕的犁、掘溝的耙、與鑽土的農具。他製造用來判斷深層土壤結構的「鑽土器」(soil drilling),至今仍為普世所採用。他寫道:「深耕的目的,在避開淺層與荊棘的爭競。許多人以植株在地表上生長的狀況,來判斷植物所需,以致施肥過多或供水不當。其實根系有沒有良好的生長空間,土壤的微粒、水、空氣、營養份與植物根毛有沒有最多的接觸,才是關鍵所在。」

  杜爾的深耕作法,到1725年才讓農場的作物長得更旺盛,而且很省人力,許多人才跑來參觀他的農場。他首先將機械力應用在農場生產上,後來他被稱為「農業機械之父」(Father of Mechanical Agriculture)。他將整個過程寫成「馬耕農事學」(Horse-Hoeing Husbandry) 一書,在1731年出版,這是普世第一本農業機械學的課本。他在書中不提成功,只寫研發的過程。例如「用顯微鏡觀察蘿蔔根毛,在不同土層的生育狀況」、「馬鈴薯根在不同鬆密土質的延伸」等。他一生的成就不只是滿足了他起初的神聖性好奇,也使農業機械成為普世增進糧食生產,改善地利的技術。

  十九世紀,農業機械已成大學的學門,並且迅速發展到食品加工、作物採收、畜牧管理、魚塭養殖、省水灌溉等。1905年愛荷華州立大學(Iowa State University)首先成立「農業機械工程學系」,後來許多大學都設立。到1980年代,農業生產已不單為生產,而與維護食物鏈與生態系統永續結合,故改為「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學系」(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)。

  如果,你有機會走入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學系,請帶著一股神聖的好奇,多少的生產與環境都因這個科系而蒙福。
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