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態工程農田水利圳路生態化

農田水利生態工程案例(五)石堰水域生態復育工程


近代最著名的水域生態復育工程,為德國萊茵河河支流Muir River的生態復育工程,由1970年開始持續到1990年,在160公里長的河道上,讓魚類與水生昆蟲在水路中發揮其原本的生態功能,並兼具防洪功效,為普世最著名的水路生態復育工程經典案例,且為各國所仿效。

這工程由德國水資源與土地改良協會(General Association for Water Resource and Land Improvement)所主導,由University of Karlsruke的水力結構與農業工程中心(Institute of Hydraulic Structure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)負責,並由德國政府經費支持,加上周遭居民,完成德國最著名的河川生態工程案例。

該工程進行的程序,第一階段訂為10年,分別進行:
1.) 預先規劃階段,在河道中劃設2公里長的河段,作為魚類與水生昆蟲對於不同水理水文條件的生長反應,並作在地水生植物對於生態的輔助效應(圖1)。

圖1、河道的分段與河濱灘地的運用計畫

2.) 爾後2年,政府編定預算,購買Muir River河濱所有私人的土地。
3.) 同時,將整個河川依著蜿蜒的形狀與河濱灘地的特性,給予分類,作為進行整治工程的依據。
4.) 工程的進行、Muir River水域生態的整治計畫:
  a.河川坡度的整治:如果河川有合適的坡度,讓魚類與昆蟲可以上下迴游或遷移,就能夠恢復河川的生態特性。坡度整治最主要是在河底以不同粒徑的石頭堆成石堰,也在河道的邊坡與基腳堆置,以增加邊坡的孔隙;並在基腳上方的邊坡覆蓋壤土(loam),並在水源處連續種植水生植物。
  b. 河道流速的多樣:主要以大小不同的礫石(boulders)鋪設在寬度為10公里的河道水面。礫石的鋪設配合石頭的大小與形狀間的摩擦力,以抵抗流速、減緩洪水沖刷,並在不同的石礫間營造不同流速,增加魚類的多樣性(圖2)。

圖2、以石礫營造河道流速的多樣性

  c. 河道水深的多樣:以石堰營造不同水深,增加魚類在空間中的分布。
  d. 廢河道的再利用:將廢河道重新濬深,並與主河道相連,以營造洪水或枯水期間魚類的避難所。
  e.下游洪水平原與溼地的保留:洪水平原與溼地可以將有機質淨化、無機的氮與磷營養鹽藉由multiple-phase的吸附與釋放果效,可促進水域自然淨化的功能。
  f.周遭廢耕田地與水路的共構:過去水路生態工程最常遭受的評語,是禁不起洪水沖刷,因此德國在發展流域的生態工程時,固然拆除了一些水路中的攔砂壩,但是將河邊廢耕農地的灌排系統與河道共存,成為河道的緩衝區,以緩衝區的增加,來增加河道生態工程在洪水沖刷期間的穩定性。
  g. 邊坡防護:在河道容易沖刷處,或是河道轉彎的沖刷處,仍然保有混凝土的結構。
  h.生態基流量的維持:為了讓整個河系都能讓昆蟲與魚類生存,所以從上游到下游維持基本的流量,讓魚類在枯水期亦可以遷移。

圖3、河道整治前 圖4、河道整治後


參考資料:
Petts, G. and Calow, P. 1996. River Restoration: Selected Extracts From the Rivers Handbook. Blackwell Science, Oxford.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