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態工程

關渡自然公園的植物管理

  植物在自然公園的營造佔有關鍵的角色,因為植物能夠提供生物所需要的隱蔽性、所需要的食物,抑制過多的藻類生長,植物的落葉增加土壤的有機質,有些植物如香浦與蘆葦的根能將氧氣傳入土中,增加底泥與水域的曝氣,同時植物是食物鏈的基層,能夠抗風、減浪,對於自然公園的生態功能有很好的幫助。

  但是不同的植物因著不同的水分、鹽分與營養份而有不同的演替,如果讓少數的優勢種佔領整個地區,將產生植物生長過密,大量死亡的枝葉使水質厭氧,阻礙水流,增加水中濁度,使水域厭氧,最後只留下少數優勢種的鳥類與其他生物,對於生物多樣性反而是一個不利的影響,因此植物的管理對於生態營造具有關鍵性的作用。


  在關渡自然公園內,植物的管理有四個有趣的思索:
(1) 是否要讓保護區的紅樹林生長在自然公園內?紅樹林的種類有68種,臺灣約有七、八種,水筆仔是一種紅樹林,其分佈大部分在溫帶,這裡是水筆仔分佈的最南端,水筆仔過了新竹幾乎被海茄苳所取代,所以水筆仔一般被認為具優勢的生長點是在這裡,因此有人建議保護區也可兼具保護水筆仔,但是水筆仔是創造旱地的專家,其大量的蒸發散用掉許多水分,攔截水中顆粒抬高土壤的底床,因此水筆仔過渡生長的地方經常會成為旱地。關渡自然公園是以水鳥為其保護的對象,因此對於園區內的紅樹林認為需要管理,不使其成為優勢性的物種。
(2) 為何要保留關渡自然公園內十七公頃的水稻田?水稻田佔地十七公頃,為保護區三分之一的面積,如果把水稻田除掉,是否可以更增加水域面積,吸引更多的水鳥前來。水稻田能夠提供高蛋白的稻穗成為水鳥的食物,根系能夠淨化水質,改善生態池的環境,水稻的稻桿能增加土壤肥力與無脊椎動物的生長,間接提供鳥類所需要的食物。關渡自然公園的水稻是二期作,在二月翻田,三月插秧,六月收成為依其作。七月翻田留下宿根,讓其發苗,至十一月底再採收,這稱為再生稻。第二期採收的稻為第一期的百分之三十,為一低勞力、低經濟、重生態的生態經營。雖然面積不大,卻是未來臺灣農田生態化重要指標。


(3) 為何自然保護區內有這麼多的蘆葦與香蒲?許多臺灣的百姓不喜歡蘆葦與香蒲,認為不具賣相,彷彿墳場。其實墳場長的是五節芒而非蘆葦與香蒲。蘆葦與香蒲可提供大量的氧氣進入底泥,同時在洪水淹到這地區時能夠有快速的復原性,保育這裡的土壤,種子並成為鳥類所需食物的來源,莖葉成為許多動物築巢的材料,是非常有益的物種。蘆葦與香蒲搶得大部分陽光,使其他低莖草本植物,如江江鹹草、李氏禾、狗牙根等不易生長,因此園區內經常需清除過度生長的高莖作物,維持植物多樣性,進而達到動物的多樣性。
(4) 為何自然園區內有些耐污染的水生植物,這些耐污染的水生植物如昌蒲、空心菜、水芙蓉、布袋蓮、水龍等,主要目的是要去除周遭流路污水的氮跟磷,並提供更多的空間讓微生物附著,以去除水中過多的有機質。
 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