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帝、神經醫學與靈性照顧

在老人看護中心的日子


「老」不是一種懲罰,而是生命自然的程序,老人的病症也不是一種悲劇,而是身體逐漸退化的徵狀。父親的徵狀,在斷層掃描下呈現的是「血管性的失憶」,隨著腦部血管的暢通與否,成為記憶與遺忘的節奏,但是我的情緒要跳開這個節奏,這是一種全新的學習。
我曾送父親到某「老人看護中心」,希望專業的照顧,可以舒緩每日換藥、擔心摔跤(他已在家摔跤四、五次)、夜裡走失、不願清洗身體,不肯清除糞尿等。期待看護中心老人間的互動,能夠補足他長期在家與他人的疏離。

滾球的運動
我每天下午去看護中心看父親,有次在活動廳,他與十多位失智老人,在社工師的帶領下,玩保齡球(橡皮製)。滾倒塑膠瓶的遊戲,父親被選為班長。他滾第一次,瓶子沒有倒,他堅持要滾保齡球,直到瓶子全倒,這也感染了其他老人,大家都要如此。
那一天,志工剛好沒有來,我臨時擔任撿瓶子的任務。撿了約二個小時。開始時,每一個老人冷漠的看著我,沒有招呼,沒有微笑,沒有多餘的眼神留給我,大都直視前方。二小時後,大家有話、有笑、有鼓掌的…場面熱烈。我汗流滿面,彎的腰酸,我發現有陪老人玩保齡球的恩賜。

愛的無聲節奏
五天後,父親吵的要回家。就不顧人的攔阻,自己搭計程車回家。這裡的凝聚力,顯然沒有超過他離去的意志力,他吵聲大,又用柺杖敲破不少東西,看護中心只好讓他離去。
夜裡,我回家看他。他靜靜的坐在客廳的餐桌前,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,我也未提掛心的事。就我而言,父親知道地址,能讓計程車司機開車回家,證明他還有點記憶的功能。就父親而言,任何問題只留下一個簡單的想法,他要回家就是要回家。這是失憶老人的慣性反應,了解就好了。願上帝恩待,憐恤父親。

軟弱時的扶持
十九世紀,蘇格蘭醫生何傑士(Thomas Hodgkin, 1798-1866)曾寫道:「人難過的深度,經常不是他人所能瞭解。人深處的需要,不是他人可觸及。人沈重的負擔,也非他人能共負。但是上帝藉由祂的靈,成為人難過時的鼓舞,需要時的供應,沈重時的扶持,使人向上看、向前走。難處裡與主耶穌相遇,那是從未經歷、無法言喻的喜樂。」
何傑士是「病理學之父」,他在1832年發現「淋巴病變的腫瘤」,同年他給這疾病命名「癌症」(cancer)。當時給的治療,是吃低劑量的砷毒抑制癌症。1940年代之後,才有放射性的療法。他也發現身體上的癌細胞,會產生蛋白質,傳到大腦產生病變(後來稱為「腦癌」)。產生情緒的困擾,心理的病變,幻覺與幻聽,語言表達的錯亂。

語言治療
他提出:「人口裡所說出來,是心裡所充滿的。 因此言語的錯亂,是內心的扭曲,不用言語的表達,來區分內心扭曲的程度。」
何傑士開啟「語言診斷」精神官能症的程度,與用「語言治療」幫助他們,他寫道:「語言不只表達記憶想法,也呈現深處的自我,可以與失智者讀書與分享。藉由書中有邏輯的文字,閱讀與分享可以重新釐定思緒,與破碎的思考。」「鼓勵病人去看大自然,例如說:『哇,何等美麗的樹,好美喔!』將幫助病人的語言表達。」
他是「預防醫學」的提出者之一,寫道:「許多疾病的產生是多年累積的結果,因此教育年輕人認識疾病,是比疾病醫治更重要。」他認為:「健康要有合作的關係。國家百姓的健康,需要去照顧窮人,不能由收入高低,去區分照顧的程度。環球性的健康,是需要國際合作,公開資料,與經驗共享等。」
我喜歡何傑士的分享,我也禱告主,我要向祂舉目,因為這一切的意義,需要祂對我的啟示;這不是一條易路,需要祂給我與父親扶持。
 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