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聖經論青少年與兒童的行為

給年輕的事奉者—為什麼教會的領袖,會經常傳出性醜聞?


本尼特(Robert Bennett, 1939-)是美國著名的律師,尤其他曾擔任美國天主教神職人員的戀童症訴訟案,與「National Review Beard for Protection of Children & Young People」的委員。他講了一句結論:「太多人對教會的領袖有過多的信心,與太輕易的赦免。」

權力的發酵—孌童
他發現有性醜聞的神父,寬恕之後,又任神職人員,40%以上又再犯性犯罪。如性騷擾、性接觸、性非禮等,而且對象大都是男童、少女,這使得近代的天主教蒙上性淫亂的污名。

只有天主教如此嗎?不!基督教也是如此,許多名牧、傳道人、神學生、團契輔導、小組長、事工領袖等,也因性醜聞而下台,更離譜的是,持續有多人要求赦免加害人,以為是「一場誤會」、「都是謠傳」等。

包庇性的寬容不是來自真理的愛
為什麼這種事會一再發生?為什麼這種人會一再出現?為什麼這種人還有人忠心的跟隨?有許多流行的說法,「這是誤會」、「這是牧者之愛,只是稍微過度一點」、「這是祖孫情」、「這是老年失智,非意識不當的行為」、「這是跨世代對感情表達的不同」、「大腦病變產生的性衝動」、「孤寂領袖需要羊群給的回饋」等。

使徒保羅早就說了,在哥林多教會有「富足、口才、知識都全備」、「恩賜一樣沒有不及人的」、「說方言的」……佩服嗎?不,其中卻有人是「姦淫的、作孌童的」(哥林多前書六:9)。

不要以性快樂為人生的滿足
為什麼會這樣?這世界權力與性經常連在一起,愈被禁止的事,有權力的人愈喜歡去挑戰。男性領袖權力的極致,常在控制女孩,滿足自己的性癖好。獲得權力,陰暗處的性滿足。女性領袖也有可能,甚至抛夫棄子,去追求年輕男性的同工。他們變成「以性為真正的滿足」,而非「耶穌基督是我的滿足」。

以年少男、女為性滿足的對象,是他們比較容易接近,容易施惠,涉世為深,視人未清,少戒心。他們受到傷害也不敢張揚,張揚可能被人認為大驚小怪,愛慕屬靈領袖的幻覺,是自己的性幻想等,以致權力掩藏了領袖犯罪的羞恥,宗教的地位,合理化自己作惡的行為。

衡量的尺度
目前科學、腦神經醫學、心理學、犯罪學等,都無法解釋造成這事的原因。人的罪性是遠比科學能夠解釋的層次深,吼叫的獅子方地遊行時,可能不留痕跡。

每個事奉的人,都是「生物」,有追求自己快樂的本能,都是有罪的人,有犯罪的本能。近代,我們不斷的接受這些性醜聞的衝擊,許多人因此跌倒、冷淡、灰心、退後。願我們與主,與人的關係是「我們所誇的是自己的良心,見證我們憑著上帝的聖潔和誠實。」(哥林多後書一:12)。事工的成效不是用外在的成果來衡量,而是量到自己的良心與誠實。

仰望主的拯救
信心與自信有本質的不同,自信的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軟弱,而不知求救;信心是在自己的每個軟弱仰望主,不斷經歷祂拯救。

我也有天然肉體的軟弱,交給主,仰望主,不要失了信心,不絕望。主耶穌能在我的軟弱上,顯出祂的能力與保守,合祂旨意的使用。強調軟弱,不會使人變剛強,需要主作工。批判軟弱,不會使人變聖潔,需要來到主面前,仰望祂祝福。
 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