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成為環境偵探

由物理學,論到未知深潭游泳的危險



每年夏天,都傳來有些自認游泳的高手,
溺斃在溪流的深潭裡。
深潭看來水流平靜,水色清澈,水域不大,
為什麼會成為死亡的陷阱呢?
許多野溪深潭的旁邊,政府豎立不得游泳的警示標語,
理由何在呢?


「老師,每年暑假總有些人到溪邊玩水,溺斃於深潭。為什麼深潭那麼危險?」學生問道。「很多人不瞭解深潭。」我說道。

「深潭」是溪流裡水深的潭子。水潭形成的原因有數種,例如暴雨時期,洪水對溪流底岸的沖刷,會形成溪中深潭;水流在河道彎處,長期的沖刷,會形成溪邊的深潭。水流在岩石的孔隙間,流速增加,產生渦流,增加對底床的沖蝕,形成岩石下方的深潭。

由於深潭產生的機制多,在地地型、岩石地質、坡度的不同,因此每個深潭的形狀、水深與流況都不相同。相同的是,每個深潭都有其危機,我們不要以為曾經游過某個深潭,要游另一個深潭就沒問題。

很多人低估深潭的危險,尤其水有折射的作用,使人錯估深潭的水深。深潭常有魚類在游,使人錯估自己也可以像魚一樣自在,其實人的游泳技術,比魚差很多。

深潭主要的危機有五:第一、水表面看似平靜,水下面有渦流或亂流。渦流來自水流經過石頭間的狹小孔隙,產生水流的互相推擠,形成圓錐狀的渦旋。亂流來自水潭四週岩石大小、孔隙分佈不均,產生混亂的流況。亂流使人在游泳身體時,不易保持平衡。渦流將人捲沈到水底與石縫,無法浮出水面。

第二、深潭的坡度下陡,人走下去容易,走上來困難。尤其是在溪流上游所形成的深潭,很少泥砂淤積,潭邊的坡度常幾近垂直,人一踩入水裡,就滑到深處,旁邊的人想抓住他,都來不及。

第三、深潭的潭底水溫經常低於水面的2-3℃,尤其有些深潭底部有地下水滲出,上下水溫的溫差到5℃以上,水溫度愈低,身體容易失溫,游泳乏力。尤其是有高血壓、心臟病的泳者。我經常看到野溪的水邊有酒瓶,知道有人喝酒下水,深潭逞勇,這是接近自毀生命的愚昧舉動。

第四、深潭的石頭附生藻類,表面光滑,游泳乏力時,想用腳支持,太快踏上石頭,容易滑跤,再入深處,會使自己緊張,失去平日游泳的節奏,驚恐使人難呼吸,增加溺水的危機。

第五、深潭周遭岩石的凸出,如果撞到,輕則流血受傷,重則昏迷。許多人溺斃於深潭,是頭部先撞到岩石,再沈入水中。

若有人在深潭呼救時,不要輕易跳入水中,最好是用雨傘、木板、或抛出繩子,讓他抓住。不然就用一條繩子,一端繫在石頭上,一端縛在身上,再下水救人。因此,多人在水邊烤肉、露營的深潭,常綁一條長繩在石頭的鋼釘上,以備救人。

1995年,我帶學生在烏來的桶後溪,作水生昆蟲的調查。調查工作已作完,我坐在一個大石頭上休息,本想傾聽水聲,一不小心踩到光滑處,滑落到石頭下方的深潭。水淹上了頭,我嚇了一跳,腳踩到水底,輕微一撐,頭出水面,立刻看距離岸邊的方向。我每走一步,就往下沈一次,但是每次浮上,就向前一些。如此一步步的浮沈,才走到岸邊。出了水面,學生才看到我,過來問道:「老師,怎麼全身溼透?」。我說:「專家,也會有意外時。」

G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