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成為環境偵探

由植物學,論颱風時樹木倒下的原因


刮颳風、下大雨的時候,
許多的樹木會倒下來。
牠們站在那裡已經多少寒暑,
歷經多少變動,
為什麼,這一次會倒下來呢?
以前,樹木還健康,可以承受。即使略為病弱,也可站立。
但是長期的衰弱或有病,會使樹木站不住。
樹木總是默默地承受,
卻很少人懂得樹木的沈默。
在一次風雨中,樹木倒下來,
其實,不是倒於風吹,不是倒於雨打,
而是樹木早就瀕臨死亡,或已深度蝕腐,
風雨,只是呈現問題。責怪風,責怪雨嗎?
為何平日不幫助樹木。

「老師,颱風時,馬路邊許多樹木倒下來,這是自然災害嗎?」同學問道。「讓我以植物學的觀點,論樹木的傾倒。」

每一棵樹木倒下來,背後都有一個故事。故事的情節很複雜,不容易一下子述說盡。可惜倒下來的樹木,就要立刻鋸斷樹幹、剪斷樹枝、打碎樹葉,迅速運走以免阻礙交通,妨礙行人,孳生蚊蟲。

倒下的樹木如同戰場上死去的士兵,不管曾為保衛國家付出多少辛勞,陣亡迅速掩埋。對倒下的樹木,如此處理,是人情的冰涼,也是認知的貧瘠。不知倒下一棵、一棵的樹木,是給我們一堂、一堂的課,教我們如何照顧以後的樹木。

樹木倒下來的原因很複雜,有外在的原因,內在的因素,與人為管理的不當。外在的原因,有風雨、地型的陡坡、不適的土壤、排水的不良、灌溉的缺乏、日照的不足等。內在的因素有是黴菌的蛀腐、昆蟲的蛀咬、線蟲的入侵,材質的軟弱、樹徑的瘦小、樹型的歪斜、根系的貧乏、樹枝的不對稱、樹幹的歪斜、根毛的弱勢、營養份的缺乏,與光合作用的不足。

人為的因素包括種植的品種不當、種植的密度太高、種植地區缺乏前處理、種植後的疏於維護、過度的修剪、移植的土球太少、樹木受周遭環境(大樓、電線桿、高架橋、電塔等)的影響等。

樹在強風中「碰!」的一聲倒下來,看起來是外在的氣候影響,其實是許多因子綜合的呈現。樹木倒下的形式多種,有時樹木倒下如被鏟倒,樹根與連接的土壤整片掀起,這種現象稱為「連根拔起」,又稱為「風鏟樹」。常是土質不穩定,黏質太軟,也可能根系太淺,根毛發育不佳所致。

當樹木還站立在路邊,要去預測站好的樹,有什麼問題,什麼時候可能會倒下?這是不是無事找事做?但是樹木的生存,不該是忍受;生命的忍受,不該到受苦;生命的受苦,不該讓風雨去了結。人類應該提早幫助樹木,不讓樹木受苦與忍受。我們要去思考,樹木生長的最佳環境,與生長良好的樹型。

這不是要將樹木移到溫室,不受風雨。而是瞭解樹木生長的範圍,如最高溫與最低溫,最乾與最溼,最多光照與最低光照等。植物不是礦物,都有其適應的範圍,成生長的限制。這是栽種、照顧樹木的原則,提供我們認識植物的途徑。懂樹,才是愛樹;愛樹,才能護樹。

樹木很平凡,但是我們對樹木的瞭解非常有限。我喜歡1947年華盛頓州立大學植物學教授杜本邁(Reford Daubenmire,1909-1985)所寫:「我們已經逐漸習慣,用幾條曲線,一堆的數據。就說:『這是植物的生命』,其實,這只是植物的徵狀與反應,生命本質的一部份。科學研的曲線與數據,的確有助於瞭解不同因子,對植物生命的影響。這是瞭解植物科學的功效,所得的知識可以應用在森林管理、植物病蟲害、農業生態等。但是這些知識即整合起來,仍然不足以明白樹木生命的本質。這是我們喜愛植物,探討植物的主要目的。」

樹木一定期待我們瞭解,而非只是使用。樹木的傾倒,現今科學的瞭解很有限,樹木仍發出謎語,期待我們向前去解謎。

Go top